彝良2024年09月08日
盛夏将至,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?附:一图读懂
2024-07-08 15:17来源:彝良县融媒体中心

图片点击上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关注我

图片











图片

预防食源性疾病

夏季高温多雨,

是细菌性、有毒动植物性、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易发、高发季节。

一旦食物储存、加工不当,

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

那么怎样预防食源性疾病呢?

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。


图片




什么是食源性疾病


图片
食源性疾病

是指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素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,可分为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。通俗地讲就是“吃”出来的病。






食源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




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上吐下泻”,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部分可伴有发热、头晕头痛。


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,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图片







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?

图片
图片
















01
沙门氏菌
图片

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,喝了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,不幸拉肚子,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氏菌。这种菌污染肉类、蛋类、奶类、蔬菜,还有花生酱等。小孩(5岁以下的儿童)、老年人、孕妇是易感人群。


感染症状:

潜伏期12~48小时。多见胃肠炎,伴有头痛、恶心等症状,多数患者的胃肠炎症状会在2~3天后消失,少数患者如小孩、孕妇、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时,可发生败血症甚至致死。

















图片
















02
副溶血性弧菌
图片

“副溶血性弧菌”偏爱鱼、虾、蟹、贝类等海产品,生食海鲜、烹饪时未烧熟煮透、熟食制品因保存或操作不当时易“中招”。


感染症状:

潜伏期1小时~4天不等,多数为10小时左右。急性起病、腹痛、呕吐、腹泻及水样便为主。重症患者会因脱水造成休克。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、痉挛、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,若抢救不及时,呈虚脱状态,可导致死亡。

















图片
















03
河豚毒素
图片

外表萌萌哒的河豚“腹黑”至极,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,只需0.5mg即可致人死亡,而且这种毒素有金刚不坏之身,一般的加热、烧煮、晒干等方法都不能消灭它。


感染症状:

鱼狠话不多,潜伏期一般只有10~45分钟,最长不过3小时。口唇、手指、舌尖麻木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,后发展成四肢无力,口唇、舌尖及肢端麻痹,甚至全身麻痹或呈瘫痪状,而后呼吸困难,最后呼吸衰竭而亡。

















图片
















04
单增李斯特菌
图片

单增李斯特菌是危害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。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,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。它主要感染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李斯特菌可能隐藏在豆芽、冷的肉类熟食、烟熏海鲜类、软奶酪、未灭菌牛奶等食物当中。


感染症状:

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、脑膜炎。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、死胎等严重后果。

















图片图片



怎样预防食源性疾病?


图片
1. 保持清洁
图片

注意手卫生,餐前便后要洗手。做饭时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手卫生。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、刀具、抹布、砧板都会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,需经常清洁消毒,要保持清洁,不要让它们成了污染源。

图片
2. 生熟分开
图片

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,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、砧板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

图片
3. 煮熟烧透
图片

食物煮熟烧透,才能将其内部的细菌全部杀死。

图片
4.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
图片

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两小时;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。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长时间化冻。冰箱冷藏室一般为4-6℃,可以减缓细菌孳生,但细菌仍然会缓慢生长,因此冰箱也不是保险箱,其内储存的熟食一定要彻底加热后再吃。如果冰箱塞得太满,里面的冷空气就无法正常循环,冷藏效果降低,也易造成食品腐败。婴幼儿食品要现吃现做,不要储存。 

图片
5.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
图片

食材要安全新鲜,不食用超过保质期和变质的食物。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菜。叶菜类可将叶片剥开后浸泡数分钟,再以流水冲洗。根茎类和须去皮的水果类可用软刷刷洗。不需去皮的水果类可先浸泡后再水洗。外出就餐时,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、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。

基本公卫服务宣传平台,赞120
基本公卫服务宣传平台,赞102


食源性疾病并不可怕

只要在食品的

购买、储存、制作及就餐过程中

遵循以上五点

就可以远离食源性疾病

图片


来源: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

编辑:陈明锐

审核:王堂新

彝良县融媒体中心

ic电视台
更多
彝良县融媒体中心    滇ICP备2022002491号